今年七夕安静的可怕,男人清醒了,资本又将手伸向闺蜜了
今年七夕,朋友圈安静得像周一早高峰的地铁——人人都在,却没人说话。
往年刷屏的玫瑰九宫格、转账截图、酒店房卡,一夜之间集体失踪。
不是大家不过节,是终于有人敢把“懒得演”写在脸上。
钱包先开口。
一束玫瑰涨到三百八,一顿西餐人均四百起,工资卡余额却停在四位数。
情侣们突然发现,浪漫标价太高,沉默反而便宜。
于是默契地选择“今天不过”,省下的钱够交半个月房租。
这不是抠门,是成年人算账的本能。
商家也懵了。
往年七夕前一周,APP推送像催债:“给TA最好的!”今年推送点进去,优惠券叠到骨折也没人领。
资本赶紧换剧本,转头推销“闺蜜套餐”——两杯奶茶配拍立得,文案写着“爱情会跑,姐妹不倒”。
听起来像安慰奖,但女生们吃这套。
至少闺蜜不会嫌礼物不够贵。
社交平台的数据更直白。
去年七夕热搜第一是“男朋友送了什么”,今年变成“七夕一个人怎么过”。
点赞最高的评论只有六个字:省钱,早睡,挺好。
没有咆哮,没有鸡汤,就是累了。
浪漫滤镜碎掉后,看清了节日本来的样子:牛郎织女一年见一次,现代人天天加班,谁比谁惨?
最扎心的是,大家开始承认:爱情不是打卡任务。
以前怕单身被笑话,现在怕秀恩爱翻车。
与其花钱买“仪式感”,不如攒钱学理财。
毕竟银行卡的利息不会突然拉黑你。
当然,也有人认真过节。
只是不再晒转账记录,改成晒一起逛超市的购物小票——两桶泡面加一瓶可乐,总价二十三块五。
评论区没人说寒酸,都在问“哪个超市泡面打折”。
原来真正的浪漫是:我知道你很穷,但还是想和你分一碗面。
七夕没消失,只是长大了。
它从“必须浪漫”的考场,变成“可以平凡”的休息日。
有人约会,有人加班,有人和猫抢枕头,都挺好。
爱情不再是非要翻越的鹊桥,而是你愿意和我一起走的斑马线。